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2025-11-14 00:00
5年前,冯姨独女因病不幸离世,她长期陷入抑郁与悲伤情绪。随着身体机能下降,她患有高血压、脑萎缩等慢性疾病,需长期服药。今年5月,冯姨出现手脚无力、肢体颤抖等症状,经医院诊断为脑梗。虽经治疗,但未见明显改善,日常基础生活活动能力严重受限。目前,夫妻二人年事已高,缺乏社会支持网络,难寻优质医疗资源。社工接案后,运用同理、倾听与积极关注等技巧,与冯姨建立关系,对她因独女离世引发的焦虑、无助情绪进行疏导,并明确共同寻找解决办法的态度。
梳理家庭资源
弥补内部支持缺口
为了扩大冯姨的社会支持网,社工引导冯姨梳理家庭支持资源,当冯姨谈及兄弟姐妹迁居外地多年未见、缺乏深度情感联结与互动 时,情绪失控落泪。冯姨坦言自女儿离世后,见好友与儿女聚餐会触发伤痛,为回避这种心理痛苦,她选择自我封闭,除必要采购外几乎不外出。社工运用递纸巾、轻握其手等非语言行动共情安抚。冯姨透露女婿仅节日来访,关系疏离,此前曾求助陪同就医被婉拒。针对冯姨家庭支持不足、心理问题未得到疏导的现状,社工计划链接失独志愿者资源,通过陪同就医来弥补缺口。

联动志愿力量
搭建医疗陪诊网络
聚焦于构建非正式支持网络,筛选出两名兼具失独经历与陪诊经验的志愿者,协调他们为冯姨提供支持。首次陪诊前,社工与志愿者上门指导冯姨学习滴滴打车、网上挂号等智能手机基本功能。就医时,志愿者既与冯姨进行情感交流、分享经验,又协助她完成挂号、缴费等流程,减轻了冯姨的身心负担。同时为进一步巩固支持成效,社工组织三方协商制定长期陪诊计划,志愿者按照复诊安排持续协助,以保障冯姨的需求得到长效回应。


整合医疗资源
完善健康支持体系
联动医院志愿者团队探访冯姨,冯姨主动分享就医感受,还提及与失独志愿者的关系愈发亲近,认可互助服务带来的温暖。针对冯姨的康复需求,社工及时链接资源,为她适配拐杖、握力球等辅助器具,并开展居家安全环境评估,以降低跌倒风险。同时,社工链接医院专业团队,为冯姨定制个性化健康服务,医护人员从饮食、用药、康复训练等方面给出具体建议,构建长期稳定的医疗支持网络。


强化安全保障
拓展社交互助渠道
结合前期摸排的冯姨居家安全需求,联动中共江门市新会银洲湖能源有限公司联合支部委员会的志愿者,为冯姨送上包含烟雾报警器、燃气报警器、防滑垫、手电筒等物资的定制居家应急包,以精准匹配她的安全需求。冯姨十分认可物资实用性,提及此前楼梯感应灯故障导致夜间下楼有安全隐患,如今有了手电筒,这一安全难题得以解决。服务过程中,志愿者协助冯姨安装辅具,并细致讲解各类物资的使用方法,从而筑牢了冯姨的居家安全防线,提升了她的安全感与幸福感。


动员群体参与
推动社交融入进程
联动多名居住相近的失独志愿者探访冯姨,引导双方进行自我介绍以拉近心理距离,强调双方的地理优势并鼓励他们建立日常互动机制。为提升冯姨的情绪调节能力,社工重点宣传了叙事治疗心理小组。在志愿者的鼓励与陪伴下,冯姨克服顾虑同意报名,迈出了社交第一步。交流中,志愿者提及小组栽种环节可结合冯姨的园林经验,社工引导冯姨正视自身优势,最终冯姨同意参与。社工通过逐步推动冯姨融入群体,为构建互助网络、强化情感支持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

深化社会融入
巩固互助支持成果
社工重点跟进冯姨参与叙事治疗心理小组的情况,冯姨主动分享收获,坦言通过小组学习,掌握了用正念呼吸法调节情绪的方法,情绪低落时运用该方法可以缓解压力。她还提到在小组中结识了有相似经历的同伴,冯姨表示,“抱团取暖”的互动模式让她获得了强烈的归属感,也让她曾经黯然无光的生活逐渐重拾色彩。


在整个个案过程中,社工运用倾听、同理等专业技巧与冯姨建立信任关系,结合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多维度缓解冯姨的困境。生理上,联络志愿者陪诊,协助医院定制健康方案,适配康复及应急物资,保障就医与居家安全。心理上,借助叙事治疗小组助其掌握情绪调节技巧,结识同辈伙伴,逐步走出丧女阴霾。在社会支持方面,激活资源构建“非正式+正式”双重网络,打破社交封闭。最终冯姨身心状态与生活困境显著改善,以积极心态面对生活。后续社工将持续联动多方力量,提供关爱帮扶与医疗政策解读,助力其应对生活挑战。
“星途守望”
失独心灵护航计划
本项目是新会区慈善会第九届慈善公益创投活动项目之一,由新会区彩虹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承办,旨在以联动多元主体、整合各方资源,构建“社工+志愿者+N”多元主体参与的服务模式。从生活、情感与社交需求出发,通过“暖心相伴”计划、“耆暖互助”计划和“微光引航”计划为失独长者群体增强工具性支持(居家应急包)、情感性支持(叙事治疗)、网络性支持(互助平台),形成全面、立体、可持续的支持模式,帮助失独长者解决生活难题,缓解心理压力,恢复社会功能,回归正常生活,提升晚年生活质量与幸福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