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
2025-09-22 00:00
前言
残障从不是“可欺”的标签,关爱更需落到实处。作为一线社工,我们深知守护残障权益的分量——这是对生命尊严的敬畏,更是对社会公平的坚守。
智力残障被“好友”操控贷款
21岁的小文(化名)持有智力四级残疾证,这个三口之家全员皆为智力残疾低保户,沉默是他们共有的表达。一家人靠着父亲修车的微薄收入和政府补助过活,年迈的爷爷偶尔会过来搭把手照料。谁承想,小文竟成了不法分子的工具——被所谓“好友”哄骗操控着去贷款,他自始至终没有贷款的概念,钱款到账后全被对方支配,自己一分没碰过。事发后,小文则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嘴里反复念叨着“我不是故意的”“爸,我挣钱还你”,本就沉默的他变得愈发寡言。
耐心与挑战
信任建立的艰难开端
社工得知小文家的遭遇后,第一时间入户探访。在昏暗的光线里,看见小文低着头蜷缩在角落的板凳上,目光呆滞,疲惫的神态像是熬过了无数个无眠之夜。社工轻轻走近,耐心倾听他和家人压抑已久的心声与困惑,带着彩色卡纸、扭扭棒等手工材料,通过简单有趣的互动缓解他的焦虑情绪。
然而,信任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。在一次次的探访中,小文常常对社工的关心视若无睹,要么背对着不说话,要么干脆躲进房间拒绝见面。社工带来的手工材料原封不动地放在桌上,精心准备的小游戏也无人参与。就在社工思考如何突破这层冰壁时,社工再次收到小文被带到派出所的消息。
行动与转变陪伴重建心灵之门
这一次,社工没有放弃,而是第一时间赶到派出所,陪伴在小文身边,协助他与警方沟通,处理各项手续。更重要的是,社工积极联系相关部门,帮助梳理问题的根源,寻找解决问题的实际途径。当小文看到社工为了自己的事情奔波劳碌,不仅没有责备,反而实实在在地帮他渡过了难关,他冰封的眼神开始渐渐融化。
从派出所出来后,小文第一次主动对社工说了声“谢谢”。自此,社工明显感觉到两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有了质的飞跃。小文开始愿意接受社工带来的手工材料,甚至会在制作过程中露出久违的笑容。这段经历成为打破心防的转折点,帮助他真正开始重建对他人的信任防线。
知识赋能
“法律小课堂”筑牢防骗安全线
随着帮扶的深入,社工针对小文开展“法律小课堂”安全知识宣讲活动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、生动的真实案例和情景模拟,向小文细致讲解贷款诈骗的常见手段和防范技巧,反复叮嘱他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承诺,遇到事情要及时与家人或社工沟通。一个月后,在社工的引导下,小文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:不仅能主动和邻居打招呼,还在手工制作中展现出过人的天赋,在点滴互动中慢慢重建起信任。
创就业帮扶
“花花工坊”里重拾自我价值
社工以“星梦同行”残疾人创就业项目为坚实的立足点,积极整合多方社会资源,为小文创造合适的就业机会。在社工的鼓励与陪伴下,曾因诈骗案陷入阴霾的小文,鼓起勇气加入“花花工坊”,在这里系统学习手工艺制作,逐渐实现就业过渡。
当他第一次走进“花花工坊”,便被满室的干花香气和彩纸深深吸引。工坊老师从基础的材料认知、工具使用教起,陪着他一遍遍练习扭扭花束制作,“这孩子手巧,对色彩搭配特别有天赋。”老师夸赞成了小文最大的动力,当他独立完成第一束花艺作品时,脸上露出了久违的自信笑容。短短两个月里,小文从最初躲在角落沉默不语,到主动帮邻座捡起剪刀、在集体活动中传递材料;不仅能用简单词语清晰表达需求,作息也变得规律——深夜外出的次数少了,房间里渐渐摆满了他亲手制作的干花画作。父亲老关感慨万千:“以前他总被人骗着‘找工作’,派出所一来电话我就心慌,现在看着他按时去工坊,心里终于踏实了。”
绽放光芒
作品获认可,朝着有光的未来前行
7-8月的残疾人手工作品展上,小文创作的“柿柿如意”相框前围满了驻足观赏的观众。被问起创作灵感,他低头思索片刻,断续却清晰地说:“以前看路人成群……现在我也有自己的团队了。”如今,小文仍在工坊坚持训练,他的作品已通过展销平台售出十余件。虽然成长之路依然漫长,但他不仅学会辨别就业陷阱,更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找回了迷失的自我——那个曾让家人忧心忡忡的孩子,再也没有因受骗去过派出所,正朝着充满希望的道路上稳步前行。
微光汇聚
关爱与温度照亮残障人士前行之路
每个夜晚,老关家窗口的灯总是亮到很晚,像一颗温柔守望的星星。而小文正在学习成为自己星星的主人,在安全、包容的夜空里,慢慢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。这束光,是社工帮扶的温度,是社会关爱的力量,更是残障人士冲破阴霾、拥抱生活的希望。愿更多这样的光芒汇聚,照亮每一条充满可能的前行之路,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尊重与包容中绽放独特光彩。